昨天晚上,看了一篇文章,其中提到车祸。说什么鲜血如花,落满破碎的胸膛,灵魂飞升,直到金色的天堂……我非常不喜欢。
因为忽略死亡的痛苦,无视灾难的残酷,反对之变相美化,一味抒情,是非常不人道的。
临睡刷微博,看到天津爆炸的消息,与之俱来的,也有这种因素。
消息发生后,我大中华的祈福大部队,明星、媒体、企业、名人以及普罗大众,第一时间点上蜡烛,流着眼泪,在微博上、朋友圈中说:“祈福!”“天津挺住!”
再接着,便是一如往常地对救援部门的歌颂。
消防员冒着生命危险执行公务,被拔高为“史上最帅的逆行”;
因不专业而导致的牺牲(参见这张流传甚广的微信截图),被圣化为英雄壮举;
牺牲队员的相片在网络上四处发布、在电视上来回滚动,再次感动中国,转移舆论焦点;
主流媒体头条报道领导指示,突出各方抢险形象,树立模范标兵,放大悲情细节。煽情赞歌与感人故事大势来袭,在我们的手机上一遍遍刷屏。
灾难成了廉价同情培养皿,英雄事迹加工厂,和领导功绩宣传牌。
大家身处其中,被泪水糊了眼睛。我们吟唱着“大爱无疆,灾难见真情”,叫着“好可怕好可怕,还是要珍惜当下”,崇拜着新出炉的英雄,我们抒情,我们写长诗,我们转发点赞以表明自己同情的立场,我们感动于自己的善良慈善与爱,也感动于世界忽然到来的万众皆一心,天涯若比邻。
而权力的失职、监管的不力、救援的失策,在红滟滟的爱心与蜡烛中,被选择性无视,渐渐退居二线,退居三线,退居幕后。
用不了多久,救援渐息,灾难都会化作各种鸡汤文和表彰会。没有人再去问责,下一次灾难发生时,伤亡依旧在,感动仍发生,我们惊恐之余再次点上满屏的蜡烛,NG上一次灾难的感动。
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,
69227人遇难,
我们默哀、祈福、点蜡烛。
2011年7月23日温州动车事故,
40人遇难,
我们默哀、祈福、点蜡烛。
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地震,
2698人遇难,
我们默哀、祈福、点蜡烛。
2014年12月31日上海外滩踩踏事故,
36人遇难,
我们默哀、祈福、点蜡烛。
2015年6月1日长江沉船事故,
442人遇难,
我们默哀、祈福、点蜡烛。
2015年8月13日天津塘沽爆炸事故,
×××人遇难,
我们默哀、祈福、点蜡烛。
不再一一攻举。总而言之,在天朝,几乎所有的天灾人祸,都有一点惊人地相似,就是大规模煽情。对救援煽情,对灾难煽情,对受害者煽情,对天对地对风对雨煽情。
人人皆有表达情绪的欲望,这无可厚非。只是,过度煽情,就会成为一种自慰式的手势,舒服,但无力,对真相的追究,事故的追责带不来实际用处。
甚至形成反作用力,变成狡辩、回避、掩盖、致幻。
灾难从来不会因为我们默哀、祈福、点蜡烛,就从神州挥手自兹去,再无重逢时。
生存环境的改良,在一个不自由的国度里,可依赖的,只有民意对权力的持续倒逼——问责、调查、监督、纠错,不断死磕。
且放下我们的抒情欲望,理性对待这场本该避免的人祸吧。
灾难之果,我们要面对。灾难之因,更需要追问。
为什么居住区周围允许堆放大量危险品?
谁批的项目?为什么明知存在安全隐患,仍签字通过?
为什么堆放大量的危险品,却没有相关安全措施?
为什么在第一时间没能控制火情?
为什么在没有科学的救援预案及行动方案时,不考虑疏散,就下令让消防员进入根本不能人为靠近的爆炸现场?
为什么消防员没有基本的救援常识?
……
和天津爆炸相继发生的,是陕西山体滑坡,东莞地陷,金沙江大桥坍塌......灾祸就在身边,危机重重,十面埋伏,谁都没有不幸豁免权,谁都可能被死亡提前捕捞。理性无知并不能替我们屏蔽伤害,当政治小清新的日子早已一去不复返。
下午看到廖靖宇在微博上说:
同窗师弟在天津塘沽大爆炸中牺牲,家属已赶赴天津。在警校的时候经常一起拉练,他妈妈在汶川地震中被埋,至今不知所踪。刚才和他爸爸通过电话,那头近乎崩溃。他爸告诉我,昨晚凌晨收到他的短信,“爸,替我还五哥一千块钱。”之后电话再也打不通......
沉甸甸的苦难,在此时凝成一团。死亡不再是一个无温度的词汇,痛感入心,悲怆无以言表,非一句“英雄走好”、“祈福”就能敷衍。而它仍在继续,灾难并未终止。
只希望官方、媒体和企业,以及相关社会力量,均能做到科学救援,追查真相,客观报道,专业分析,承担责任,还公众以事实,给受难者以妥善安置,严防灾难再发生,这,恐怕才是更好的救助方式。